目前分類:網路文章分享 (4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都是免費的

陽光,是免費的。芸芸眾生,沒有誰能夠離開陽光活下去;然而,從小到大,可曾有誰為自己享受過的陽光支付過一分錢?


空氣,是免費的。一個人只要活著,就需要源源不斷的空氣。可從古到今,又有誰為這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埋單?無論販夫走卒還是明星政要,他們一樣自由地呼吸著充盈天地間的空氣。


親情,是免費的。每一個嬰兒來到世上,都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,那是一份深入血脈不求回報的疼愛。可從沒有哪一個父母會對孩子說:「你給我錢我才疼你。」父母的這份愛,不因孩子的成年而貶值,更不因父母的衰老而削弱;只要父母還活著,這份愛就始終如一。


友情,是免費的。寂寞時默默陪伴你的那個人,摔倒時向你伸出手臂的那個人,傷心時將你攬在懷裡的那個人,可曾將他(她)的付出摺合成現金,然後要你還錢?


愛情,是免費的。那份不由自主的傾慕,那份無法遏制的思念,那份風雨同舟的深情,那份相濡以沫的摯愛,正是生命最深切的慰藉與最堅實的依靠。而這一切,都是免費的,更是金錢買不來的。
c

目標,是免費的。無論是錦衣玉食的王子,還是衣不蔽體的流浪兒,只要願意,就能為自己的人生確立一個目標。這個目標既可以偉大也可以平凡,既可以輝煌也可以樸素,只要你願意,你就能擁有。
還有信念,還有希望,還有意志,還有夢想……所有這一切,都是免費的,只要你想要,你就能得到。還有春風,還有細雨,還有皎潔的月華,還有燦爛的星輝……世間多少滋潤心靈的美好風物,都是免費的啊……


再不要對著蒼天唉聲嘆氣;蒼天是公正的,更是慷慨的;蒼天早已把最珍貴的一切,免費地饋贈給了每一個人。
阿波羅網責任編輯:李冬琪         來源:世界中文論壇

本文网址: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life/2012/0929/262203.html


ssha5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人生中的十件寶貝

人海茫茫,世事滄桑,時常欣喜,也偶有迷茫,駐足抬首,仔細思量,感覺人生中有彌足珍貴的幾樣東西,需時時記起,視若珍寶,好好珍藏。

一是生命。

生命是上帝饋贈人類的珍貴禮物,地球上因為生命的存在和繁衍而生機勃勃。生命是人類一場奇特之旅。生命是人生中最寶貴的東西,生命賦予每個人只有一次。無視生命的珍貴,極其愚蠢;踐踏生命的尊嚴,極端錯誤;隨意剝奪生命的許可權,極大無知;忽視生命的健康,極度可悲。熱愛生命吧,生命乃人生中的太陽,生命是一切財富中最為寶貴的財富。讓我們永遠記起《鋼鐵是怎樣煉成的》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的一句名言:「人,最寶貴的是生命;它,給予我們只有一次。人的一生,應當這樣度過:當他回首往事時,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,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;這樣在他臨死的時候,他就能夠說:我噎把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,都獻給了這個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——為了人類的解放而鬥爭。」

二是希望。

希望是生命中的陽光,黑暗中的燈塔,前進中的方向。人若失去希望,生命將黯淡無光;人若只有絕望,人生便如同行屍走肉一樣,一切美好將會被徹底埋葬。

有了希望,便會有夢想的寄託和激情的飛揚;有了希望,才會有追求的誕生和生命的成長。人生最緊要關頭就是要遠離絕望,與希望牽手,勇敢追求,擁抱理想。因為,希望和理想是生命輝煌和事業成功最偉大的基石。

三是真誠。

真誠有如黃金珠寶,是人生最純潔的美玉。人若沒有真誠便失去了價值。失去真誠,就如同生命失去了靈魂,身體失去了骨骼,生活中失去了朋友一樣,沒有了支柱。真誠產生人格魅力,真誠是最起碼的做人尊嚴。誠實和守信是真誠最起碼的要求,也是為人處事之根本。

四是健康。

健康是無價之寶。健康不單指肌體上沒有疾病,完整的健康包括生理健康、心理健康、道德健康及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四個方面。社會上有些人因不懂健康概念,不珍惜身體健康,而產生了很多「亞健康」及看似健康的「殘疾人」。當擁有健康時,覺得健康不過如此;當失去健康時,才深知健康的重要。當看到他人的病痛和殘疾時,才覺得健康是多麼的幸福和珍貴。我們沒有資格去輕視生命,同樣,我們也沒有理由去忽視健康。有了健康,生命才更加美麗和精彩;有了健康,人生才更加輝煌和燦爛。

五是拚搏。

人生能有幾回搏?此時不搏,更待何時?人生是一個拚搏的過程,與時間賽跑,與厄運抗爭,與缺點對立,與自卑搏擊,都是人生的拚搏。因為拚搏,書寫人生的凌雲壯志;有了拚搏,才能讓自身更加強大。戰勝別人容易,戰勝自己則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拚搏過程。在得意時,不要讓勝利沖昏了頭腦;在失意時,更應該振作精神,看到自身的閃光之處,奮爭高拼,不向困難俯首,不給命運低頭。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在中年聽力失聰的情況下,忍著孤獨和病痛的折磨,創作了包括《第五號命運交響曲》和《第六號田園交響曲》在內的多部人類音樂寶藏中閃耀萬丈光芒的珍品。「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,他不能使我完全屈服」。面對厄運,貝多芬發出了堅強不屈和勇於拚搏的最強音。因為拚搏,需要不斷進取,因為拚搏,也需要不斷奮鬥。拚搏人生乃進取、奮鬥之人生。


六是捨棄。

捨棄即「捨得放下」。捨得放下是人生大智慧,也是自然之道理,社會之規律。懂得捨得放下,並非放棄理想和追求,舍卻奮鬥和拚搏,而是學會放下包袱,輕裝上陣,撥開烏雲和迷霧,展望曉日及晴天。人生因為有太多的執念、太多的愁苦、太多的奢求、太多的妄為,而模糊了視線、迷失了方向、束縛了手腳、產生了虛妄,導致最終走入了迷途,喪失了目標和追求。捨實為得,放下乃是為了更好的堅守。美國「石油大王」洛克菲勒在1924年寫信給他的兒子,解釋了他關於布施金錢的行為,告誡兒子,不要為得失而斤斤計較,在追逐財富的路上,小得小舍,多得多舍。他寫道:「從我還是孩子的時候起,只要我得到金錢,就一定會布施出去;隨著我的收入的增加,我也同步增加我的布施」。在他一生當中,共布施出5億5千萬美元。

如果將「吝」、「凶」、「悔」、「吉」四個字依次放在一個圓上,按順時針方向旋轉,即「吝」→「凶」→「悔」→「吉」→「吝」……一直循環下去,這一過程揭示了人世間許多鮮為人知的處世道理。很多人,特別是有錢人,由於太吝嗇,最後招來禍患;人在出現災難時,要學會懺悔自己,不斷改正錯誤,方能走向吉祥富有;而大富大貴後,如果再吝嗇,就一定會再次經受挫折……就這樣循環往複,不可逆轉。可見,要想人生順利吉祥,還得學會施捨。淡泊明志,寧靜致遠。是舍是得,自在心中。

七是心態。

人生離不開良好的心態。態度決定人生,氣度決定高度。成功須擁有積極的心態、平常的心態、空杯的心態、學習的心態。一個「贏」字,由「亡」、「口」、「月」、「貝」、「凡」五個單字組成。「亡」是指要有危機意識;「口」代表良好的溝通能力;「月」是指珍惜時間,要有時間觀念,「寸陰尺寶」;「貝」是要有較強的經濟基礎,依靠經營頭腦和經濟實力做後盾;「凡」就是指平常的心態。由此看出,要想贏,最後必須具備良好的心態。

八是膽識。

做事情除了要有智商、情商、創商外,還需要膽商。俗話說:「撐死膽大的,餓死膽小的」。做大事要有大眼光、大格局、大氣魄。不要小打小鬧,坐井觀天,只看到眼前,擺不開局面。要胸有丘壑,胸懷全局,有膽有識,有勇有謀。膽量和勇氣具有無窮的力量。兩軍交戰,勇者勝;兩勇相遇,智者勝;兩強對壘,智勇者勝。

九是意志。

意志是一種可貴的品質。不怕失敗,就怕放棄。失敗只不過是找到了另一種成功的方法,失敗是走向更高地位的開始,要懂得如何向失敗學習,做一個聰明的「失敗者」。因失敗而放棄努力和追求,即放棄了成功,是真正的失敗。這裡的「不放棄」不是指不放棄錯誤的東西,而是指人生的一種執著精神和堅強的意志。「鍥而不捨,金石可鏤;鍥而舍之,朽木不折。」干任何事情需要恆心和毅力,堅持不懈,直到成功,淺嘗輒止,一事無成。

「發明大王」愛迪生一生共獲得1093項發明專利,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。為了發明電燈,愛迪生經歷了無數次失敗的打擊,但從沒有放棄努力,每天工作十八、九個小時,先後試驗了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,還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,最後終於找到了炭化竹絲這種發光材料,從而點亮了世界上第一盞有實用價值的電燈。三十年後,直到1909年,才改為以鎢絲做燈絲的電燈泡。正是因為愛迪生的堅強意志,從而使黑暗變成了光明,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加光彩奪目,絢麗多姿。

十是做人。

做人是一種修養。做事先做人,做不好人,便做不成事。做人非一日之功,需要不斷歷練。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無。多行善事,多積善德,終有善緣善果。「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」當做不成事時,多學學做人吧。很多人事業原地踏步,除了能力的因素外,還因為做人沒有進步;有些人出現挫折,甚至走上迷途,也是因為做人出現了偏差。記住:功德圓滿之時,即為事業成就之日。
阿波羅網責任編輯:李冬琪         來源:日本新華僑報網

本文网址: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life/2012/0723/254690.html


ssha5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

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,有人卻只留下嘆息?是「禮貌」。它是企業家看人、用人的線索,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。

在美國銷售超過百萬冊、掀起討論風潮的《優秀是教出來的》(The Essential55)一書作者隆.克拉克(Ron Clark),是唯一被美國總統接見過3次的小學老師。他最為人稱道的,莫過於不論本來成績、操行如何,他都能讓學生脫胎換骨,從問題小孩變成優等生。克拉克的55條規則中,第1條是「遇到人要主動稱呼」;第2條是「當別人說話,看著他的眼睛」;第3條是「如果別人有出色表現,不要吝嗇鼓掌恭喜他,應該持續3秒,角度要剛好」......。瞧,這些原則放在職場上,不是一樣適用?

沒有人不期待伯樂跟貴人出現。是什麼決定有人得到青睞,有人卻只留下嘆息?

是「禮貌」。它是企業家看人、用人的線索,它在第一時間決定留給對方的關鍵印象。什麼樣的禮貌只有50分,什麼樣的禮貌卻有120分?職場上,如何透過好禮貌種下機會與成功? 沒有人否認專業與內涵是職場最重要的通行證,但問題是,往往還來不及亮出來,對方已「砰!」地一聲將大門關上。沒有人不渴望遇見伯樂或貴人,但事實可能不是他不來,而是明明已走到跟前,卻被你自己擋駕。


有一張無形的網,比學歷、能力更早橫跨在機會之前,它決定你是廣結善緣,四處播下好運的種子;或是連舞台出現都渾然不覺,還把它拒之門外。這是讓人意外的兩個字、記憶中久違的兩個字、有些「八股」的兩個字,但卻是威力驚人、效果神奇無比的兩個字。它是小學教的第一課,卻也是最多老闆抱怨員工不及格的科目----它的名字叫做:「禮貌」。


今年8月,《Cheers》雜誌針對超過4千位上班族進行調查,結果發現「禮貌」高居主管眼中「七年級表現最需加強的部份」第2名(49.0%),僅次於「抗壓性」(58.1%),甚至遠超過「執行力」(21.1%)、「應變能力」(16.5%)與「國際觀與外語能力」(6.7%)。


沒有「不拘小節」這回事

耐人尋味的是,七年級生自己也同意這項觀察。在他們自我評估「有待改進」的特質上,「沒禮貌」同樣排名第2。禮貌的影響力有多大?在關鍵時?銵! A它造成的結局差異,可能遠超過你的想像。


去年勞委會職訓局調查492家企業,其中33%表示,即使條件再好,都不會把「自以為是狂妄自傲」的求職者列入任用考慮;27%與20%的企業更明白表示,不會錄用「表達遲鈍不知所云」及「不懂禮貌」的人。美國人力資源顧問公司Vault剛完成今年度的面試禮儀調查,數字也顯示:70%的企業主管只要對方遲到超過15分鐘,就會自動將他貼上「不合格」標籤。同樣高的比例還包括面試中撥打手機、突然離席超過10分鐘等等。反過來說,禮貌與成就間的正向關係,則愈發明確。去年底,美國《財星》雜誌對7,590位美國人的統計說,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高收入者與人爭執或犯錯後,道歉的比率是年薪2萬5千美元者的兩倍。


這不是風格至上、特色當道的年代嗎?為什麼「小節」突然又變得如此重要?當每個人每天見面的人愈來愈多、平均一人被分配到的時間愈來愈短;當愈來愈多企業家體會用才決策中,「人品」更甚於能力時,禮貌好壞自然成為底定第一印象的要素,是能夠最快「見微知著」,判別人才的線索。


沒禮貌比沒專業更糟

例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在不同場? 「收訊力」─傾聽的力量:「常常有人問我成功的原因為何,我想我『收訊』的能力已培養了很多年,」他歸納成功之道時指出。


10年前,張忠謀在交通大學對高階經理人授課時,特別提到他與人對話時進行的「收訊力測驗」:「第一個看我講話時,他會不會打斷我?」張忠謀說:「打斷話的人既不禮貌也對自己不利,因為他打斷我,以為知道我接著要講什麼,可是90%他都猜錯。」統一企業董事長高清愿,是另一個善於從小處識人品的例子。


統一企業內部文化非常講究守時,過去擔任董事長的台南幫大老吳修齊在世時,即使90高齡,出席任何場合仍必定準時到場。就算因為突髮狀況晚到,也一定會事前通知對方,細心致歉。以他為表率,包括高清愿、統一超商總經理徐重仁,在企業界都以準時知名。「守時就是人與人相處的一種信用,代表的是言而有信、說話算話」,高清愿曾這麼說,「慣常遲到的人,行事風格也可能較為懶散、馬虎,個人的信用,一定常被人打折」。正因為可以「由小窺大」,一個人禮貌好,經常比刻意演出的成績更容易讓人記住。


曾擔任主播、目前是電台節目主持人、美食作家的吳恩文自己開設了一家顧問公司,他選人時,禮貌權重甚至排到第一。因為站在老闆的立場,「我可以教你技能,沒辦法教你教養」吳恩文指出,一句話道破許多企業主共同的心聲。其實,很多人之所以會誤沾「沒禮貌」的標籤,未必真是人格本質不好,有時是不小心,有時是輕忽,認為「沒有也無所謂」,有時則根本是因為「不知道」。


永遠不會有「下一次」

暢銷書作家吳若權最近到南部一家企業授課,每次到高鐵站接他的都是同一個小夥子,臉色愛理不理、態度冷淡。這反而激起吳若權的好奇,因此總會刻意和他攀談幾句,看看他有什麼反應。前兩次,吳若權都覺得「碰到釘子」,直到第3次,這個年輕人才突然冒出一句:「吳老師,我覺得你人很好。」對年輕的世代,吳若權發現他們普遍不習慣主動與人互動、不擅長「察言觀色」,反正「有事你來問我就好」。另一個心理因素則是認為「第1次不熟、不需要」。「但職場上很多事是沒有第2次、第3次的,」吳若權語重心長地說。


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庄財安也有類似經驗。開車載下屬出去,「他們不管你,上車直接坐上后座,突然間我就變司機了。」或是面談時大剌剌癱在沙發里、吃飯時用叉子插起麵包就啃,新生代不知道、也不覺得這樣做失禮,受到提醒時還會非常驚訝。


有個故事,庄財安整整記了30年,一直讓他自我惕勵。當年他從台灣師範大學畢業時,校長對所有應屆畢業生說:「有同學寫信給我,請我幫他介紹工作,我看到信就不想幫他了,因為信上寫著『某某某校長敬啟』。哪有人叫別人看信,還得恭恭敬敬?」


從這個故事出發,庄財安分析,建立禮貌得經過3個階段:

先「知道」,具備通用禮儀的知識,才不會誤用鬧笑話;
再來是「觀察」,注意別人、尤其是前輩如何待人接物;
最後才是「練習」,透過生活具體實踐。
只要有心,學會「禮儀」並不難,至少可以做到「不失禮」,但一個人會被認為「有禮」、「好禮」,甚至成為一種個人魅力與人際競爭力,絕對是來自更高的境界。

簡單地說,就是5個字:「心中有別人」。

有趣的是,這層含意早默默藏在英文字「禮節:etiquette」的字源由來里。"etiquette"出自法文,原意是「牌子」。為了保護凡爾賽宮美麗的花園,法國人特別立牌提醒民眾不要隨意破壞。久而久之,本來的「請勿進入」開始擴大內涵,除了指稱「合宜的應對進退」外,更進一步解釋為「不要輕率踐踏人們內心的花園、「舉止言行讓人感受親切與溫暖」。


頭銜愈高,確實愈有禮,愈成功的企業家,在禮貌上嚴以律己的程度,反而愈讓人吃驚。
像亞都麗致集團總裁嚴長壽,他寫紙條交辦部屬工作,從來都用「請您」開頭,平時極少疾言厲色。即使訓斥,語氣都非常和緩。從擔任嚴長壽特助開始,已共事12年的亞都麗致大飯店營運副總經理范希平由衷說:「非常佩服他的修養。」說是「修養」,因為嚴長壽待人接物的細節里,處處可以見到對人性的理解和尊重。


范希平剛當上嚴長壽特助時,與另外兩位助理在辦公室里接電話,總習慣先說「請問您哪裡找?」先確認來人身分後,再轉接給嚴長壽。有一天嚴長壽聽到,突然慎重交代:「不要問對方『哪裡找』,!不管是誰,都先說我不在。」「知道你是誰,再告訴你總裁不在,你會怎麼想?」范希平頓時學到一課:就算說話再客氣,多了這個「打量身分地位」的動作,都等於在傷害對方。


長期在嚴長壽身邊耳濡目染,後來甚至因此左右范希平的生涯抉擇。曾經有位企業家大老想來挖角,約范希平吃飯,整個過程都非常禮遇客氣(假的,這種有求於人的演戲之企業界老闆非常多),卻在最後對方叫司機到車上拿資料時,不經意破口大罵:「你這腦袋裝大便啊!跟你講放在裡面,怎麼會找不到?比豬還笨!」「要是我為你做事,你罵我不也這樣罵?」這一念讓范希平決定繼續留下,如今這位大老的企業王國已然崩塌,范希平卻在亞都麗致一路歷練到獨當一面,又何嘗不是另一種「以小窺大」!


在嚴長壽帶領下,禮貌早已成為亞都麗致的DNA,但他要求的不僅止於「顧客至上」,更是「客人至上」:「即使沒光顧,只要踏進亞都麗致,就是客人。」即使明知道他只是進來借廁所、吹冷氣,仍然必須以禮相待。


我們經常問:「有禮」跟「虛偽」有什麼不同?答案並不複雜,禮貌的「動機」與「一致性」,就是檢驗的準則。


有禮,貴人自動上門來!

大家都知道對大人?要有禮貌,但是面對跟業務不相關、看來不起眼的小人物呢?

真正見過世面的人都知道:「山水有相逢」。今天再微不足道的某人,都有可能在未來某個時刻變成你的「貴人」,扮演「臨門一腳」的角色。


在東方,最傳神的詮釋莫過於兩千多年前,張良為「圯下老人」黃石公撿鞋的故事。若不是張良三番兩次、耐著性子忍受黃石公的無理喝斥為他服務,又怎會贏得青睞,得到《姜太公兵法》,成為漢朝的開國功臣?在西方,一樣因此出現戲劇性的歷史轉折。


19世紀,有一對老夫婦專程到哈佛大學拜訪校長,兩人衣著樸素廉價,秘書馬上判定不可能帶給哈佛什麼「好處」,當下冷冷回答:「校長很忙。」「我們可以等,」老婦人回答。幾小時過後,校長總算不耐煩地出現。老婦人說:「我們的兒子曾在哈佛讀過一年,很喜歡哈佛。但他去年因為意外過世,因此我們想在校園中為他留下紀念。我們想捐棟大樓給哈佛。」「你們不知道建棟大樓要多少錢嗎?我們學校的建築物超過750萬美元,」校長輕蔑地說。同時心想,這樣應該可以把兩人打發走了吧?「只要這麼多?那我們為什麼不幹脆自己蓋棟學校?」只見老婦人轉頭對老先生說。老先生正是當時著名的鐵路大亨史丹福,?茷!嶁茬o個學校,就是孕育無數人才、成為矽谷創新引擎的史丹福大學(Stanford University)。


誰說貴人、機會不來敲門?當你這樣抱怨的時候,不妨想想,是不是哪天因為自己的粗魯無禮,不知不覺把他們趕走?

吳恩文認為「很多生意是來自於信任,很多信任是來自於尊重,」吳恩文說,為什麼有些人就是人緣好、運勢佳?說穿了,無非是透過這些點點滴滴。用心當個「好禮人」,讓身邊多點貼心的感激,少點「你那什麼態度啊!」的抱怨,受用無窮的絕不是別人,最終還是你自己!


---再跟你們說個故事;多年前,好友的父親(富商)在一天穿著汗衫及短褲進入BMW代理商公司,一進去,就說,我要訂2台BMW,馬上被業務員轟了出來....
阿波羅網責任編輯:李冬琪         來源:

本文网址: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life/2009/0929/145027.html


ssha5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做人經典告誡16條
做人

1:做人別太裝,分清鐵和鋼。時代變遷快,早晚要受傷。

2:做人別太急,惟有百年計。若想宏圖展,盡在生活里。

3:做人別怕苦,終會得幸福。你若怕受累,受窮你莫屬。

4:做人別怕累,總得遭點罪。你要想輕鬆,那就做殘廢。

5:做人別怕臟,能弱亦能強。今天是臟點,明日好兒郎。

6:做人別怕挫,看看他和我。想有如意日,你就別上火。

7:做人別貪財,你的總會來。現在佔便宜,鈔票把你埋。

8:做人別揭短,打人不打臉。今日得罪人,明天有風險。

9:做人別太奸,都有一片天。你若想玩人,山外有座山。

10:做人彆氣憤,氣大傷肝腎。和睦交朋友,天涯有人問。

11:做人別太滑,自己像亂麻。天天算計人,遲早要挨砸。

12:做人別太傻,人專騎善馬。辦事太老套,早晚得被耍。

13:做人別太壞,沒人把你愛。如此這樣過,遲早要挨踹。

14:做人別太懶,經常把漏撿。沒事多勤奮,何必去走險。

15:做人別幼稚,幼稚不成事。成熟看世界,大鵬能展翅。

16:做人別濫情,愛一個就行。遇人就想愛,傷心會很疼。
阿波羅網責任編輯:李冬琪         來源:新浪

本文网址:http://tw.aboluowang.com/2013/0123/279993.html


ssha562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